作者:彭駿逸/換日線專欄中國官方在 2004 年頒布了「淨化工程」,禁止電視節目主持人使用「港台腔」;隨後許多在大陸發展的台灣藝人也被要求在電視節目中停止使用「港台腔」,改說「標準普通話」。但是到底什麼是「港台腔」?又為什麼電視節目主持人要刻意在節目中使用港台腔?猶記得 2007 年第一次離開台灣,到澳洲做交換學生。那是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當時常有人告訴我:「你講話聽起來好像台劇裡的人!」、「你有港台腔!」每每聽到這樣的評論,我常心裡想:「你才有大陸腔吧!」那個時候,我不太明白什麼是港台腔:香港的主要語言是廣東話,台灣說的是所謂的「國語」,有時甚至北部和南部人講的國語腔調也都不一樣,所以港台腔指的到底是「港腔」還是「台腔」?種種問題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後來便成為我學術生涯的研究主軸。我在 2016 年完成語言學博士論文,便以台灣腔為主題,探討電視媒體和語言感知的關係:充滿現代都會感的「港台腔」,是台灣人眼中的「外省口音」?「國語」在 1949 年被國民政府帶入台灣之後,受到台語的影響,產生了一些語法和語音上的變化。例如,台灣人習慣用「有」來表示動作的完成,像是「我有吃過這個」或是「你有看過這部電影嗎?」在語音方面,卷舌音常常被省略,「ㄓㄔㄕ」及「ㄗㄘㄙ」的區辨不明顯,「ㄣ」跟「ㄥ」的區辨也漸漸淡化。另外,輕聲被其他聲調取代,例如:學生的「生」從輕聲變成一聲、朋友的「友」從輕聲變成三聲。比較近期發展出的特色,像是「啊」、「啦」、「喔」等語尾助詞的使用,也都是台灣普通話的常見特色。但是我們說的「國語」和大陸人講的「港台腔」事實上又不太一樣。1970 年代,正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大量的港台電視節目、流行音樂湧入中國市場。許多香港的粵語電影,透過台灣配音,進入大陸市場。許多港星來台灣發展,因此他們所講的普通話,也都帶有台灣口音。瓊瑤的戲劇,伴隨著許多現在 4、50 歲的大陸人度過青春。相對於當時充滿愛國情懷及民族主義色彩的大陸電視節目,年輕人對於港台的大眾媒體更能產生共鳴。甚至,對於老一輩喜愛港台電視劇的大陸人來說,帶著台灣口音的普通話,是「進步」與「都會感」的象徵,因為電視上展演的生活條件與經濟狀況,比大陸早年來得好。有趣的是,那時他們所認知的港台腔,是台灣主播在電視上使用、象徵外省口音的「標準國語」。從「進步」到「裝嗲」:當「台灣腔」取代「港台腔」近年由於兩岸三地接觸逐漸平凡,「港台腔」這個名詞逐漸被「台灣腔」取代,台灣腔也被賦予新的社會意涵。2000 年代,《流星花園》風靡華語區,開啟了偶像劇的風潮,新型態的電視節目開始改變大陸人對於對於「台灣腔」的看法。偶像劇不僅重新定義了社會大眾對於女性「可愛」及「溫柔」的看法,也勾勒出了一個「新好男人」的形象。而在大陸的觀眾的眼中,這樣的戲劇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和「台灣腔」產生連結。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高預算、高品質的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港台藝人也前仆後繼地前往大陸發展。不難發現,這些港台藝人在大陸節目中已經開始換上對岸的普通話口音,港台口音對於年輕一代的大陸觀眾早已失去吸引力。 對於多數成長於大陸一線城市的千禧世代而言,「台灣腔」早已不是都會化的象徵。在我自己的研究中發現,對於台灣腔的觀感,「嗲」、「裝」、「娘」已經逐漸取代早年的都會與現代感。其實這樣語言態度轉換的現象,也發生在台語或是俗稱的「台灣國語」。在早年的台灣,台語和台灣國語,曾經被賦予許多負面的社會意涵。而在過去的 10 年,由於本土意識的崛起,讓台語和台灣國語的社會地位大幅翻轉,現在已經被視為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充滿親切感,也象徵對台灣的身份認同。口音與風格都是相對的,並無「絕對標準」事實上,所有的口音都是相對的,沒有所謂的標準與不標準,端看你以什麼為基準。對於語言學家來說,並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標準。多數時候,所謂的「標準」只是一個由政府所制定的一套規則。此外,語言本身也不帶有上述討論的社會意涵,這些社會意涵往往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由人所創造出來的。社會意涵產生的因素有很多種,可以是權力關係(power dynamics)、也有可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階級、抑或是語言使用者個人的身份認同(identity)。我們可以用法國社會學家波多厄所提出文化資本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語言交流就像是一個市場,當你使用的語言較接近社會所認定的「標準」,你就具有比較多的文化資本,因為這個語言可能為你在社會上帶來優勢,像是找工作,或是談生意;反之,你的文化資本則較少。雖然語言學的訓練告訴我們,語言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每種語言都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社會價值。  而這些價值是動態的,會隨著社會環境及空背景而改變,就如同大陸人對於台灣腔的態度一樣。事實上,無論是港台腔,還是台灣腔,都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腔調,而是大陸人透過媒體建構出的一種語言風格(style),及對於台灣人說話方式的一種想像。※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中國人眼中象徵「現代都會感」的「港台腔」,如何被「裝嗲」的「台灣腔」取代終至「沒落」?》,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關聯閱讀】 是不是太貪心了一點?──在中國打拼的三口之家,我們的真心話 「中國人來建鐵路,但我寧願他們是德國人!」──為什麼吉爾吉斯的「恐中症」,比鄰國都來得嚴重?作者簡介:彭駿逸,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畢業,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紐約市立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紐約市立大學曼哈頓社區學院助理教授。曾經是管理學院的逃兵,後來在澳洲交換學生時找到人生新方向。現在喜歡研究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目前研究主題為「台灣腔」。 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njian8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